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相比,优良天数比例较全国平均(82.2%)高11.4个百分点。
对发现的环境问题隐患尚未造成环境污染的,及时发出环境违法隐患提示函,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帮扶企业消除环境污染隐患,提升治理水平(三)企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广东省碳普惠核证减碳量(PHCER)抵消实际碳排放的,应在2021年6月10日前通过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和广东省碳普惠平台提交上缴申请,并向省生态环境厅提出书面申请。
(一)控排企业免费配额发放2020年11月后,控排企业在配额注册登记系统获得免费配额。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全文显示。日前,广东发布《广东省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省生态环境厅将根据碳市场运行情况,委托竞价发放平台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具体事宜另行通知。二、配额总量根据我省2020年及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目标,结合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经济发展形势预测,确定2020年度配额总量为4.65亿吨,其中,控排企业配额4.38亿吨,储备配额0.27亿吨,储备配额包括新建项目企业有偿配额和市场调节配额。
以上企业的具体名单请见附件。2020年度可用于抵消的CCER和PHCER总量、具体抵消比例、条件另行制定公布。园区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产业聚集、环保宣教于一身,成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可确保福州市今后20年~30年的生活垃圾能得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构建完整的生活和生产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早在2016年,福州市就邀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为红庙岭园区编制到2030年的建设专项规划。自2017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福建省福州市强力推进垃圾处理末端设施建设,总投资约42.6亿元,建成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园区将大气、土壤和水源污染监管纳入一个透明开放的体系,实现规范运营、达标排放和安全生产的目标,构建先进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体系,真正把群众诟病的垃圾处理污染环境问题用透明、公开的方式予以消除,还大家一个放心、安心的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空气留给老百姓。餐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每天可提取粗毛油约30吨,经过生物柴油系统可制成成品油25.5吨。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产生的沼气,经净化后发电上网,除供生产自用外,年可上网4000万千瓦时,平均每日可上网10.96万千瓦时。福州市的各类生活垃圾经过处置,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表现在一进四出,即进入园区的生活垃圾经过专业处理将产出电、绿化基肥、生物柴油、环保透水砖。
园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园区全产业、全体系、全过程、全时空的管理和监管,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治理新模式,对各垃圾处理设施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保证三废控制达标排放,并向社会公开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据悉,韩江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Ⅱ类,是粤东地区1800万人民的饮用水水源。根据《协议》,四市将以互保共赢、属地负责、预防为主为原则,树立流域一体化的大局观念,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确保流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和保障流域环境安全。跨市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相邻地市应积极协助事发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应急应对,全方面强化协作和支持。
建立科学应对机制 联合化解跨市突发环境事件《协议》提出,四市将建立科学应对机制,及时信息共享、联合监测、拦污控污、协同处置、信息发布等。同时,四市还建立联训联演机制,轮流适时组织跨区域环境应急演练。一旦韩江流域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事发地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扩散,确保突发水污染事件和环境污染纠纷在事发地妥善解决,四市联动响应,建立流域应急响应一盘棋机制。事发地应及时切断污染源,尽量将污染控制或消除在本区域内,为下游应对处置争取时间。
建立联合协作机制 四市应急管理一盘棋《协议》明确,四市将建立联合协作机制,实行联席会商制度,通报、协调跨界流域污染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共同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能力。造成跨市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成立联合应急监测组,制定联合应急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断面、监测频次,统一监测指标、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及时组织监测,实现应急监测一张图、监测数据一张表,及时共享数据信息,统一监测数据上报,并按程序科学应急调水。
近日,韩江流域河源、梅州、潮州、汕头四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签署《广东省韩江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在积极推进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的总体框架内,通过四市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应急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和处置跨市突发水污染事件。
下游地市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提前做好控污拦污等应急准备,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当流域发生水污染事件或流域水质出现异常时,事发地应第一时间通报事件原因、污染态势和处置应对等情况。联席会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由四市轮流担任召集人,第一次联席会议由汕头市召集,按下游地市到上游地市的顺序依次轮流召集。建立研判预警机制 加强水污染易发期会商《协议》明确四市建立联合研判机制。此外,四市视情况组织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将跨界、交界的环境监管死角提升为区域监管重点,突出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共同预防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四市将突破行政区域局限,通过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确保韩江流域水环境安全。
此外,《协议》还提出强化基础保障,完善生态环境应急专家库,在关键点位储备必备的环境应急物资,配备必要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需覆盖水污染事件应急全过程。
接到通报的相邻地市应立即开展本区域应急监测。若遇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跨市断面水质一定时期内多次出现异常情况,根据需要开展专项会商,提前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四市还将实行联合预警,推动流域内各市交界水质自动站建设,提高水质检测自动化水平,加强水质断面日常监测,建立日常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共享上下游环境监测数据,相邻的市县充分利用监测数据预防、化解水污染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在当地水污染事件易发期,四市提前开展联合会商,分析研判跨市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11月26日上午,来自全国的80余位核能行业大咖相聚深圳,出席核电运维技术暨备件自主化创新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龙茂雄、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核能事业部总经理曾先茂、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与科创部副总经理梁瞻翔、中广核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兵出席联盟成立大会。龙茂雄在发言中表示,核电行业的同行们能够凝聚力量,组建核电创新产业联盟, 共同推动我国核电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落实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符合我国核电事业当前和长期发展的需要。这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业联合起来, 旨在针对核电运维领域重点、难点和共性问题,建立协同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平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已经建成,下一步联盟各成员单位之间将加强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和自主创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联盟的创新成果吧。
徐文兵在大会致辞中表示,中广核运营公司将与各成员单位一道,不断探索和完善联盟有效运作机制,推动 提升核电行业自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运营公司)作为联盟发起方,被推选为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并分别与武汉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签署了专项合作协议。
曾先茂作嘉宾发言时指出,联盟的成立提高了核电产业链的 稳定性和竞争力,也为各成员单位提供了 补短板和锻长板的良好契机。联盟作了《关于核电运维和备件自主化创新需求与发展展望》的报告。
由中广核运营公司发起成立的核电运维技术暨备件自主化创新产业联盟,集结了包括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24家核电产业领域的单位这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业联合起来, 旨在针对核电运维领域重点、难点和共性问题,建立协同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平台。联盟作了《关于核电运维和备件自主化创新需求与发展展望》的报告。曾先茂作嘉宾发言时指出,联盟的成立提高了核电产业链的 稳定性和竞争力,也为各成员单位提供了 补短板和锻长板的良好契机。
徐文兵在大会致辞中表示,中广核运营公司将与各成员单位一道,不断探索和完善联盟有效运作机制,推动 提升核电行业自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由中广核运营公司发起成立的核电运维技术暨备件自主化创新产业联盟,集结了包括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24家核电产业领域的单位。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龙茂雄、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核能事业部总经理曾先茂、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与科创部副总经理梁瞻翔、中广核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兵出席联盟成立大会。平台已经建成,下一步联盟各成员单位之间将加强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和自主创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联盟的创新成果吧。
龙茂雄在发言中表示,核电行业的同行们能够凝聚力量,组建核电创新产业联盟, 共同推动我国核电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落实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符合我国核电事业当前和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运营公司)作为联盟发起方,被推选为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并分别与武汉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签署了专项合作协议。